长江大学学报(社科版)
主办单位:湖北省教育厅
国际刊号:1673-1395
国内刊号:42-1740/C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40755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“葫芦”的民俗文化探析
 【摘 要】本文从“葫芦”的命名、洪水神话、生殖崇拜、道教四个方面探究了“葫芦”丰富的文化内涵,并从“葫芦”的形状和功能角度分析了文化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,以期更全面、深刻地解读“葫芦”的文化内涵。

  【关键词】葫芦;文化意义;成因机制;表现形式

  “葫芦”作为人类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之一,不仅具有多种实用价值,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。可以说,中国的“葫芦”文化,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本文旨在通过探究“葫芦”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,更深刻、全面地解读“葫芦”的文化内涵。

  一、“葫芦”的命名

  “葫芦”一词,在古代文献中也写作“觚卢、觚芦、胍瓠、扈鲁、瓠卢”。正因为字形无定,所以人们对“葫芦”一词的解释也是纷繁复杂。有的从“葫芦”的功能出发,将“葫”、“芦”分开,认为“葫”是酒器,“芦”是饭器。有的从“葫芦”的形状出发,认为“葫芦”像“壶”,“葫”、“芦”都是“壶”的形状。以上两种解释都将“葫芦”看作联合结构的合成词,从语素的角度来分析词义的。但是根据汉语语源学的考察,“葫芦”是字型无定,声音通转的连绵词。所谓连绵词,就只能“依声托事”,要从语音的角度来探究词义。任继昉根据《果裸转语记》,将“葫芦”一词放于“果赢”语族,得名于“圆形”。i而这种解释,也得到了广泛学者的赞同。

 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、女娲以及盘古,闻一多先生考证其名称来自匏瓠、瓜,皆为圆形的葫芦:“伏羲与女蜗,名虽有二,义实只一。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,所不同者,仅性别而已。”“盘古与伏羲只是一音之转。”“盘古的本义也是葫芦,盘古开天地,亦即葫芦的破裂。” ii虽然学术界对女娲、伏羲是“葫芦”的化身还是人面蛇身的人类始祖看法不一,有可能先是“葫芦”的化身,然后逐渐演变成人面蛇身的人类始祖,这都还有待考察研究。但不管怎样,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“葫芦”与人类起源的重要联系和深层渊源关系。

  二、“葫芦”与洪水神话

  关于人类的起源与再生,世界各个地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神话故事。在这些故事和传说中,“洪水神话”、“兄妹成婚”成为人类起源和再生的主题。

  在“洪水神话”、“兄妹成婚”的故事中,“葫芦”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,在故事中成为“救生工具”的化身。我国很多民族的洪水传说中,都有“葫芦”作为浮水工具救人的部分。

  如伏羲、女娲兄妹俩,就是得救于“葫芦”。在远古时代由于洪水滔天,所有的人、畜等都被淹死了。兄妹俩躲在葫芦里面,逃过了洪灾,然后又通过兄妹成婚,才有了人类。云南水族、广西融安县壮族、彝族、白族、拉祜族等都有类似的传说。以上这些都说明“葫芦”在“洪水神话”中,作为一种重要的救生工具,是普遍的。

  那么,“葫芦”作为救生工具,为什么会这么普遍呢?我们当然会不自然地想到葫芦的特性:成熟后的葫芦具有坚固、体轻、防湿性强、浮力大、中空等特点。所以,“葫芦”从很早就被人类用作过河工具。

  在“洪水神话”中,“葫芦”作为水上救生工具,被各个民族大量地嵌入到神话故事中,并不是偶然的,它有着极为朴素的理由。正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人们逐渐认识到了“葫芦”浮于水的特性,并把它作为常用的渡水和救生工具,人们才把“葫芦”嵌入在洪水神话之中。

  三、“葫芦”与生殖崇拜

  “葫芦”不仅仅在洪水神话中充当救生工具,它还是兄妹成婚的重要组成元素,即“葫芦生人”传说。因此,“葫芦”与人类起源的关系又加深了一步。

  关于“葫芦生人”传说,各民族的故事情节具有相似性,都是兄妹俩成婚生子展开的。有的是说兄妹二人成婚后,妹妹生了一个葫芦,劈开葫芦,走出了很多小人,分别代表着汉族、彝族、壮族、傣族等等。有的是说兄妹俩没有孩子,天公赐给他们一粒葫芦种子,兄妹俩种下后就慢慢长出了葫芦,劈开以后走出了很多人。还有就是“葫芦变人”,是说远古时候并没有人,在山坡上生了两个很大的瓜,成熟以后自行脱落,滚到山下变成了一男一女。

  “葫芦生人”与远古的母体崇拜有关,先民们的母体崇拜是衍生出了人类起源葫芦神话的重要原因。在古代,自然条件极其恶劣,生殖能够使人类代代繁衍下去,几乎成了一件神圣和非人力所为的超自然之事。人们往往会产生生殖崇拜、母体崇拜。这是“葫芦生人”产生的心理基础。

  然而,只有心理基础还不够,“葫芦生人”还需要另一个原始的思想基础,或是说信念,即万物有灵。万物有灵是指人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特点,如有灵魂、能思考、说话、生子等等。因此,葫芦本身也是有灵魂的,是一种自然崇拜对象。又由于原始思维主体客体不分,彼此能相互转化,所以才形成多种多样的葫芦生人神话。

  四、“葫芦”与道教

  “葫芦”在道教产生以前已有仙化的迹象,道教的产生也与此莫无关系。然而,正是由于道教对葫芦的推崇,才使葫芦逐渐仙化,使葫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  中国的道教将葫芦视为神物,在生活中称为“壶天”、“壶中日月”。“壶”即瓠,就是葫芦。道士随身携带葫芦,盛以“仙丹妙药”,是为“法器”。传奇小说中的铁拐李、张果老、麻姑等仙人,皆携带葫芦,作为“法器”,称为“宝葫芦”。iii爱国诗人陆游在《刘道士赠小葫芦》中写到:“葫芦虽小藏天地,伴我云山万里身。收起鬼神窥不见,用时能与物为春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葫芦在宗教中的超然地位。iv

  “葫芦”之所以与道教结缘,一是因为道教推崇的“葫芦仙境”。在道教产生以前,葫芦就可象征“天地之性”。《礼记·郊特性》云:“祭天器用陶瓠,以象天地之性也。”其意就是说祭天时的祭器用粗陶和葫芦,以象征天地质朴的本性。本人认为,这极有可能是人们对母体崇拜的一种延伸。“葫芦”还可以象征神仙栖息之地,如海上仙山等等。可见,“葫芦”在这时已经有了仙化的迹象。

  道教与葫芦结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“葫芦”可以作为盛器有关。在远古以前,先人们认识到葫芦不仅可以食用,还可以用作盛器。有些学者指出,葫芦是大自然赐予先民们的天然盛器。因此,葫芦可以储物,尤其是酒和药。

  五、小结

  本文从“葫芦”的命名、“葫芦”与洪水神话、“葫芦”与母体崇拜、“葫芦”与道教的关系这四个方面,探讨了形成“葫芦”民俗文化含义的原因,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精彩的“葫芦”世界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长江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长江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